尽管人工髋关节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这项适合老年晚期髋关节病人的外科技术,对于绝大多数患病年龄还是很年轻(平均36岁左右)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来说,仍然存在许多固有的缺点,二次髋关节置换也是他们担心的问题。
髋关节置换手术临床现状:
实际上由于材料技术、固定技术和病人自身的原因,很多年轻患者在术后十年左右就不得不“二进宫”。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讲,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很难承受的。因此尽量避免过早置换人工关节才可有效避免二次髋关节置换,几乎是所有骨科医生的共识与努力方向。
怎么样才能避免过早的置换人工关节
(1)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地塞米松、强的松、甲强龙等)者,使用半年左右就需要作双髋MRI(磁共振)检查和血管检查检查,以排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不是等待出现疼痛才去检查。
(2)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者,一旦出现髋部疼痛,往往提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经不是早期,多数是发生了塌陷或头内骨折,此时多数需要外科手术干预。但现实中许多患者不够重视,通过保守治疗,暂时缓解疼痛,殊不知这样拖延,会失去较后的保髋治疗黄金机会,只会等到换关节的地步。
(3)长期酗酒者,一旦发生髋部疼痛,建议立即到医院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医生检查,通过照X片与磁共振(MRI)检查,就可以明确有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不是所有的坏死都需要外科手术。对于无疼痛、无骨髓水肿、无头内骨质断裂的的早期坏死,以及坏死范围小于30%、坏死位于股骨头内侧或中央型(外侧柱完好)坏死,可以采用血管融通等为主的保髋治疗,同时定期复查,很多患者可以获得有效恢复。
(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塌陷不等于需要置换关节。对于塌陷程度比较轻(小于4mm)、塌陷时间小于6月、患者比较年轻者,可以采用髓内微减压加血管融通术等延髋治疗,使超过80%左右的患者能延缓置换时间5-7年。
为何被建议置换人工关节?
不过事实上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被建议需要置换人工关节,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的根源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早期诊断、治疗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关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目前比较有效的检测是核磁共振和血管检查技术,其中血管检查技术是针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血堵发病原理,通过可视追踪造影、四维成像技术,检查出股骨头三大供血动脉发生血堵的位置、栓塞种类以及堵塞程度。
建立在血管检查技术的检测结果基础上,“可视血堵融通术结合血液净化”综合治疗再行对症融通技术,有效保住股骨头。
““可视血堵融通术结合血液净化”综合治疗”五层融通,恢复供血
1、拒绝千篇一律融通。股骨头坏病因在于导入股骨头三根主要动脉血管出现堵塞所致,从这一原理入手,通过股动脉穿刺,靶向直达病灶,对症疏通堵塞血管,排出积液、炎性物质溶解,排出骨内高压,达到治痛的目的,从而消除了患者因疼痛引起的失眠、烦躁、抑郁症状。
2、精确检查融通。在“超导可视血循分析仪”的定位下,插管插入股骨头处,注入显像剂,股骨头周边的血管分布、血管数量、血流速度、病灶部位、清晰显示在屏幕上,有助于医生准确定位、对症融通。解除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避免了患者长期服药引起的肝脏损伤以及伤胃、伤肾现象的发生。 3、供血功能融通。在可视情况下,观察股骨头血供情况,插管介入堵塞的动脉内,灌注扩张血管、溶栓及低渗性药物,溶解脂肪栓子、中性类脂质球联合栓子等,打通闭塞的血管,恢复了血供,促进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的爬行替代,促进坏死股骨头的自我修复功能,避免了由跛行、拄拐而产生行动不便,消除了患者的自卑心理、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同时针对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疏通血管,恢复供氧,激活骨细胞,避免酒精肝、脂肪肝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4、强化融通。插管介入血管内,注射扩张血管及低渗性药物进行疏通关节区微血管和股骨头的营养血管,增加侧支,改善血液循环,骨细胞重新得到营养供应,重新恢复缺血骨及部分坏死骨的血运。从而实现“保髋、延髋”治疗目的,避免了人工关节置换,缓解了患者病痛,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5、微创清理、修复。在可视情况下,进行微创清理髋关节腔内的肉芽、硬化骨、纤维等增生组织以及积液和炎性物质,给予软骨层表面毛细血管床以恢复的空间,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面,修复股骨头,恢复髋关节的活动功能,增强了治疗的信心!
温馨提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别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响我们的生活。日常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有其他疑问,可直接在线咨询,或拨打咨询电话,问诊医生。